當我們凝視川普所推動的「對等關稅」政策,不宜僅以「保護主義」一詞草率評價。那不只是貿易壁壘的興起,更是一種權力秩序的重新布局,是一場由「全球化」向「國家主導的供應鏈再平衡」的巨大轉向。若將這背後的邏輯拆解開來,就會看見兩個關鍵詞——「美國製造」與「美國優先」,這才是川普對等關稅的真正圖騰與心法。
所謂「對等關稅」,只是刀鞘,不是刀鋒。這是川普商人出身的談判語言——不是為了打擊你,而是為了迫你坐下來談判,然後逼你讓利。從他第一任的執政經驗來看,這套策略並非虛張聲勢,而是真能奏效的地緣經濟手段。他先是高舉關稅大旗,重擊中國與歐盟,隨後再藉談判重新分配利益結構。這與其說是「反自由貿易」,不如說是「談判主義」,重點不在關稅的高低,而在於讓美國重新站上談判的主導地位。
川普從不諱言,他的目的就是讓「美國製造」重新偉大起來。因為他深知,過去三十年的全球化,其實在蠶食美國的實體經濟與戰略主權。製造業出走,使美國藍領階級陷入失業泥淖;供應鏈外移,讓美國在關鍵時刻(如疫情或戰爭)喪失生產自主性。一個失去製造能力的國家,是沒有長久霸權的。這一點,川普比許多華爾街精英還看得更清楚,也更務實。
所以,當他祭出「對等關稅」,真正的目的是什麼?並不是全面封鎖貿易,而是重塑供應鏈的方向與分布。簡言之,他不是要終結全球化,而是要發起一場「以美國為核心的再全球化」。不再是讓企業到處尋找最低成本的生產地,而是讓關鍵技術、高附加價值的環節,重新回到美國本土。至於像台灣、墨西哥、越南這類「盟友型生產基地」,若願意配合美國的安全需求、投資規劃,仍可在新體系中保有一席之地。關鍵在於——你是站在美國的「系統內」,還是站在對手的「體系外」?
這對台灣而言,無疑是一場深刻的警訊。台灣多年來在全球供應鏈中,以效率、彈性與高品質著稱,但過去那套「成本導向」的思維正逐步式微。川普要的不是最低價,而是供應鏈的忠誠度與地緣政治的可靠性。未來的貿易不是問「你便不便宜?」,而是問「你靠不靠得住?能不能站穩美國這邊?」這是權力邏輯,不是市場邏輯。
因此,我們若想在這場關稅重構與製造回流的巨流中不被捲走,就必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。不能只當別人的工廠,還要成為問題解決者、技術提供者、系統整合者。要從「成本優勢」進化為「價值優勢」;從「被動代工」進化為「主動創新」;從「交易夥伴」進化為「戰略盟友」。
《金剛經》有云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我們不可執著於舊有的貿易秩序,亦不可恐懼未來的不確定,而是應當把握其中所孕藏的巨大轉機。川普的對等關稅是壓力,但若解讀得宜,亦是考驗台灣轉型升級的天命契機。正如塞內卡所說:「不是我們膽怯,而是我們沒有看見我們的力量。」
歷史不是靜止的,而是被強者書寫的。川普正試圖提筆重寫這份經濟秩序的劇本,台灣若想在下一章中擁有自己的位置,便須即刻轉換視角,捨「低頭做代工」之思維,走向「抬頭談合作」之高度。這不僅是經濟策略的轉變,更是國家認知的重構。
風起雲湧之際,正是飛龍在天之時。妳我若能洞悉這背後的動力學與脈絡邏輯,則未來不只是因應,而是領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