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美國優先」是戰略主軸,「對等關稅」是工具
川普的「美國優先」,從來不是一種狹隘的孤立主義,而是一種務實且帶有交易本色的「強權經濟策略」──讓美國回到全球產業鏈的主導地位,讓工作機會與資本重新回流美國本土。
對等關稅,就是這套戰略的利刃。它不講求全球化的「互惠」,而是要求「對等」甚至「讓利給美國」;不強調比較利益,而是強制調整成本結構,藉由提高他國商品進入門檻,迫使企業「就地生產」。
簡而言之,這不是市場導向,是政策導向;不是自由貿易,是地緣經濟加國家干預。
川普為何堅持「美國製造」?
川普看得非常清楚──過去三十年的全球化,大量美國製造業出走,帶來的是:
1. 藍領階級失業與中產階級崩解
2. 對中國與墨西哥等低成本國家的經濟依賴
3. 美國供應鏈對海外過度依賴,缺乏戰略自主性
這使得美國經濟在危機時刻(例如疫情)暴露出極大的脆弱性。他要做的,就是透過關稅與補貼,把工廠拉回來,把供應鏈拉回來,把權力拉回來。
對他而言,「Made in USA」不是一句復古情懷,而是經濟安全、國防自主、國家榮耀的具體體現。
對等關稅:不是懲罰,而是逼你上牌桌談判
川普的對等關稅其實是一種「談判戰略」。這套邏輯在他多年的商業生涯中屢試不爽:先放狠話,再用高關稅打你一下,逼你坐上談判桌──他不是真想跟你斷交,而是要你讓利、讓步、讓出主導權。
例如過去他對中國課重稅,但同時又說「我和習近平關係很好」,對歐盟威脅課稅,卻又談成了購買美國天然氣與農產品的協議。關稅只是敲門磚,目的是逼你來交易。
背後真正意圖:打造「美國的供應鏈」
川普不是不懂現代產業是全球分工的結果,但他想的是:我可不可以讓全球高附加價值的那一段回到美國?
他知道,整個供應鏈不可能百分之百移回美國,那不現實。但他要的是:
• 關鍵零組件、核心技術要在美國
• 就業機會集中在美國
• 投資回流到美國
• 利潤最後要流入美國資本手中
也就是說,他不是要「脫鉤」,而是要「翻轉主導權」,把全球化變成以美國為中心的再全球化。
對台灣的啟示:這是強者重分配的時代
這種戰略不是偶然,而是美國在面對全球競爭力流失後的深層反應。它不是一時的川普個人作風,而是整個美國政經界越來越共識的路線──即便不是川普上台,這套「美國製造 2.0」的思維仍將延續。
對台灣來說,這代表什麼?
1. 過去「配合國際分工」的角色,正在被重新定義
2. 我們要能參與美國供應鏈,還要能創造自己的價值節點
3. 與其說我們賣產品給美國,不如說我們幫美國解決問題、創造就業、加強國安
風雲將起,誰主沉浮?
川普的對等關稅,不僅是一場貿易策略,更是一場經濟秩序的革命。其背後,是一場資本與製造的全球爭奪戰。美國要用國力來重塑製造業的地理位置,台灣若想不被邊緣化,必須從價值鏈的中下游,往上游挺進,從「代工思維」轉向「系統整合思維」。
《道德經》云:「將欲取之,必先予之。」這或許也是川普政治談判中的陰陽之道——先以關稅逼壓,然後以利益誘導,最終達成的是一場全球經濟秩序的再分配。
台灣若能審時度勢、逆流而上,則風起雲湧之際,或可化危為機,從邊陲再返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