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(Howard Lutnick)拋出重磅消息:政府計劃以《晶片法》(Chips Act)補助換取 Intel 部分股權,且強調是「非投票權」,不涉公司治理。若真如傳聞,美國政府將持有 Intel 10% 股份,一舉成為最大股東。消息一出,市場譁然,投資人既驚且疑:這究竟是「雪中送炭」還是「飲鴆止渴」?


 

從撒錢到投資:政經結合的拐點


 

《晶片法》自 2022 年上路,拜登政府以撒錢方式補助半導體企業:Intel 拿走80 億美元,台積電 66 億美元,三星、美光也分食其餘。然而,川普政府思路迥異——補助不是白送,而是「投資」。這種安排有三重意涵:

1. 不再當冤大頭:補助轉為股權,政府能享受未來股價成長。

2. 戰略鎖定:持股等於「國家綁定企業」,把半導體當作軍工產業般經營。

3. 政治風險內化:Intel 不只是企業,而是國家安全的延伸。


 

這種模式可謂「以國力養產業,以產業固國力」,是冷戰思維的再現。


 


 

Intel的處境:救命仙丹還是金箍咒?


 

Intel 近年頹勢盡顯。從製程落後台積電,到伺服器市佔被 AMD 蝕入,再到 AI 晶片幾乎被 NVIDIA 壟斷,昔日「摩爾定律守護者」如今連續六季虧損,14A1.4 奈米)製程甚至傳出可能腰斬。


 

這時候政府伸手入股,確有「雪中送炭」之效:

資金到位,俄亥俄「矽谷中心」建廠得以推進;

身份加持,軍方、政府標案會優先採購「國家隊」產品。


 

然而,這同時也像孫悟空的「金箍咒」:一旦 Intel 打上「官股」烙印,靈活度恐受限制,跨國客戶或許疑慮重重——畢竟,誰願意把自家機密算力,交給一個「政府最大股東」的公司?


 

對台積電與三星的啟示


 

川普此舉,其實矛頭不單指向 Intel,而是對台積電、三星的外部依賴。

台積電雖拿到 66 億美元補助,但若未來要求「補助換股權」,台積電顯然不會接受。這讓 Intel 的「美國血統」更加珍貴。

三星雖在美國設廠,但韓國企業基因濃厚,能否被視為「國安核心」仍有疑慮。


 

因此,Intel 成為「唯一能被美國國家化的選項」。換言之,這不是投資,而是美國在地緣政治下的「護國神山工程」。


 

投資人角度:福兮禍所伏


 

若從投資角度來看,Intel 的局面極具矛盾:

短期利多:政府金援,股價可能止跌;同時確保先進製程的續命空間。

長期風險:若 14A AI 晶片未能突破,Intel 可能成為「政治半國營企業」,效率不再由市場決定,而由政策主導。


 

古語有云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」 美國政府的股權,既能托舉 Intel,再造榮光,也可能因政治干預過深,使其失去市場靈活度。


 

全球半導體格局:走向國家資本主義


 

若川普模式成真,未來晶片產業將走向「國家資本主義」:

美國:政府持股 Intel,打造本土晶片旗艦。

中國:大基金二期已投資逾千億人民幣,國家主導色彩更重。

歐洲、日本:亦推行政府補助,扶持本地半導體。


 

換言之,晶片已徹底「去市場化」,成為地緣政治的武器。投資人評估半導體企業時,不僅要看製程與財報,更要看國策與選舉。


 

國運與企運同命


 

「國將興,必貴師而重傅。」今日之美國,所貴者不再是兵甲,而是晶片。Intel 的成敗,不只是股東的盈虧,而是美國科技霸權的命脈。


 

Intel 能在 18A 製程站穩腳步,再搭上 AI 運算新潮,美國政府的「投資」或許將成為傳世佳話;若未能翻身,這 10% 股權恐成「國家化的包袱」。


 

此事不是單純的財務問題,而是美國將半導體產業,直接綁上國家戰略的戰車。這既是 Intel 的機遇,也是市場的新風險。


 


 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吳維明 的頭像
吳維明

價值成長投資筆記

吳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