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 

2024年,美國政壇再現熟悉的名字:唐納.川普重返白宮,再度以「Make America Great Again」為號召,鼓吹回流製造、重塑產業榮光。「美國製造」再一次成為政策核心,如同一面榮耀的旗幟,高高懸掛於藍領中產的心頭。


 

然則,夢若離地三尺,終究敵不過現實的泥濘。路易威登(Louis Vuitton)德州工廠的事件,宛如一記悶雷,驟然劃破這場政治與經濟交織的華美夢境。


 

LV德州廠,原為回應關稅與政策誘因而設,但如今卻傳出瑕疵率高達四成、員工大量出走、工人偷工減料等現象,令人不禁要問:當政策硬推製造回流,是否低估了「工藝」與「文化」之間那不可替代的細緻紋理?


 

工藝非流水,文化難量產


 

奢侈品牌的價值,從不僅止於Logo與包裝,更在於歷史、工藝與細節的積累。LV源自十九世紀巴黎,其皮革製品由工匠「小手」細細縫製,那是一種對材料的理解,更是一種對時間的敬畏。


 

川普政府的「美國製造」政策,在鋼鐵、汽車、電子業或許可憑藉資本與自動化技術重拾競爭力,但在奢侈品這類強調人文工藝與職人精神的產業,卻明顯水土不服。德州雖廣闊,卻無歐陸百年皮革傳統;薪資雖誘人,卻買不來一雙繡花針背後的專注與尊嚴。


 

子曰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然「器」者,不僅是工具與資本,更是人心與文化之器。若只憑政策之力,催逼百年工藝於數月速成,不啻是拔苗助長,終歸失根。


 

政策與產業之間的「認知落差」


 

川普的初衷無可厚非:振興內需、降低對外依賴、創造本土就業。然而,政策設計若忽略產業實際結構,則極易陷入「誤判生態」之窠臼。


 

美國長年以來專注於金融、科技與服務業,製造業則早已在全球化浪潮下向成本低廉之地遷徙。皮革工藝、傳產鍛造等技術斷層已久,教育體系與職訓機構亦未能與時俱進補足。


 

此番LV設廠德州,本意為融合政策與品牌雙贏,卻終陷泥淖,不得不將複雜款式回歸歐洲,僅留簡單製品於當地。這一決策背後,其實正是對「美國製造」現實困境的無聲控訴。


 

誠如塞內卡所言:「只有愚者才相信,制度可以無痛轉移人的德性。」勞工非只需薪資,更需文化涵養與技術傳承,否則即使百廠齊開,仍是無根之木,無源之水。


 


 


 

三、投資視角:政策紅利是否可持續?


 

作為價值成長派的實踐者,我看此事,不單是品牌的經營問題,更是對產業鏈重塑政策效果的深層檢驗。


 

短期內,「美國製造」的確可吸引資本流入與市場注意,但若品質不穩、工人流動率高、品牌形象受損,則長期來看將削弱品牌價值與消費者信任。而對投資人而言,這正是風險與報酬結構失衡的前兆。


 

產業發展講究「時間複利」,不能只看政策補貼與初期誘因,需觀察其是否能建構真正的技術根基與人才循環。若政策如過眼雲煙,風向一轉即改,企業將被迫頻繁調整戰略,無異於「逐風之舟」,難有長遠之計。


 


 

重振美國製造,須先復興工藝精神


 

川普的「美國製造」戰略,其志可嘉,其勢可畏,然其路仍艱。若真欲重振製造業,不能僅靠關稅與鼓勵,更應投入教育、培訓與文化建設,讓工藝重新成為一種榮耀,而非壓力與束縛。


 

《荀子》有言:「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」製造之復興,不能只靠政策號角,更需時間與敬業之心細細灌溉。


 

否則,今日之LV,或將成明日諸多品牌之寫照。製造夢未醒,而品質夢已碎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吳維明 的頭像
    吳維明

    價值成長投資筆記

    吳維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