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篇我們提到,在獨佔性競爭市場中,每家廠商與其他廠商的產品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地方,如同為智慧型手機安卓系統的三星和htc,若去掉品牌名稱,妳也能大概分辨這是哪家廠商的產品,如三星note系列的大螢幕與觸控筆、htc One系列的金屬機身與雙前置喇叭,以及iPhone 的圓形home鍵與安卓系統不同的iOS 系統,每家廠商的產品都有其相似或不同於其他廠商之處,相似與不同之處,構成了產品的競爭力以及運用原有的營運優勢來制定競爭策略,讓其產品平均價格大於總平均成本的情形下,有經濟利潤。
首先,我們先了解廠商,如何讓自身的產品相較於其他廠商的產品有較大的競爭優勢?
這要從消費者剩餘談起,所謂消費者剩餘是指買者購買商品所感受到的好處,如物超所值、購買產品所帶給消費者心理層面好的感受⋯等,如何讓消費者購買產品後,產生對產品好的感受,我們舉智慧型手機中的三星為例,三星採用價格與規格對比,創造它的產品優勢,在Galaxy S6之前的旗艦機種,三星所採用的策略是,取對手的產品優點並將對手的產品缺點加以改進並提升,而成爲其產品的特點,藉以加強產品對比的效果與抵消對手帶給消費者好的感受,並再運用三星集團,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營運模式,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。
如:三星智慧型手機產品,硬體有home鍵並承襲功能型手機的使用習慣,讓智慧型手機可換電池與插記憶卡,而其規格都比同期其他廠商的旗艦機種都來得高,例如螢幕尺寸、ram、相機畫素、以及軟體的功能設計,硬是要比其他廠商強打的特點再高一點,來突顯三星旗艦機對其他廠商的特點比較,並抵消其他廠商的產品所可能帶給消費者好的感受,使其產品在消費者對智慧型手機產品的選擇上排第一順位,並且運用差別取價推出中低階手機積極搶市,而其智慧手機的零組件大多由自家生產,所以三星會因它的智慧型手機產量增加而使長期平均總成本下降,達到規模經濟。
不過,這樣的競爭方式會在面臨其他廠商規格與價格的競爭策略下而潰敗,在高階手機方面,因iPhone 的規格提升(螢幕變大),且蘋果軟硬體整合的良好使用者體驗,如iOS 與iPhone 產品的質感與優越感,縱使 Galaxy S6 edge那雙曲面螢幕也無法有效突圍,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剩餘,再者,中、低階手機,如小米⋯等大陸廠商的產品規格與三星的產品規格接近,而售價只需三星產品的ㄧ半,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,三星中、低階手機不再是第一選擇。
對於三星來說,規格與價格,這ㄧ策略是由它所建立的,並以這一策略成為安卓的王者,但三星亦可能因為此一策略,落入其產品平均售價等於或低於平均總成本的窘境。
留言列表